“守好群众钱袋子,我们时刻冲在前”——聊城公安全力打好反诈“主动仗”
“守好群众钱袋子,我们时刻冲在前”——聊城公安全力打好反诈“主动仗”
“守好群众钱袋子,我们时刻冲在前”——聊城公安全力打好反诈“主动仗”夏日的茌平国有广平林场,绿意葱茏,鸟鸣婉转。阳光(yángguāng)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,洒下斑驳的光影。63岁的王吉贵(wángjíguì)牵着蹒跚学步(xuébù)的小孙女,漫步在(zài)果实累累的杏林间。妻子徐富平走在身旁,拎着水壶,目光温柔地追随着孩子。难得休假回家的小女儿王文静,举起(jǔqǐ)手机,记录下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温馨瞬间......
就(jiù)在这片由(yóu)他亲手参与守护并焕发新生的绿荫之下,今年荣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的王吉贵前不久又捧回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——“全国文明家庭”称号(chēnghào)。这不仅是对他46年如一日扎根林业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最高褒奖,更是对他们一家人(yījiārén)相互扶持、热心(rèxīn)公益、代代传承优良家风的最好肯定。
倾家荡产“抬(tái)”出生机
1979年,16岁的王吉贵(wángjíguì)提前告别学生时代,踏入茌平县王老苗圃(miáopǔ)扛起林业工人的担子。 他的第一份“战场”是在牛棚,每天(měitiān)与40多头健硕的鲁西黄牛为伴,铡草、喂料、清理牛粪。刺鼻的气味、繁重的体力活,他却干得(gàndé)格外认真、踏实,很快赢得了职工和领导的一致赞誉。16年后的1995年,王吉贵扛起了王老苗圃党支部书记(shūjì)和主任的重担(zhòngdàn)。
踌躇满志担任“一把手”的(de)(de)王吉贵,正准备带领苗圃大展宏图,一场无情的考验却骤然降临。1996年,一场罕见的暴雨席卷(xíjuǎn)苗圃,50公分的积水(jīshuǐ)无情地吞噬了90%的苗木。 面对职工(zhígōng)们绝望的眼神和靠亲友接济度日的困境,王吉贵心如刀绞,更激发了他破釜沉舟的斗志——必须挖沟抬地!
1995年,王吉贵在茌平县王老苗圃,带领职工(zhígōng)打井,整治盐碱涝洼地(dì)。
然而,启动资金从何而来?负债累累的(de)苗圃(miáopǔ)已无力承担。王吉贵瞒着妻子,变卖了家中的门市房,那是爱人徐富平省吃俭用、积攒(jīzǎn)了七八年血汗钱才购置的“家底”,被他悄悄换成了苗圃重生的15万“救命钱”。紧接着,他跑市里、赴省城、争取国家林业局支持……5年的时间共争取了500万,把2000多亩(duōmǔ)的苗圃整体抬高了50公分,由原来的“春季(chūnjì)白茫茫(báimángmáng)、夏季(xiàjì)水汪汪”,变成了土壤肥沃、旱涝保收的聚宝盆。
为绿水青山(lǜshuǐqīngshān)“争”让路
2001年,茌平区提出(tíchū)(chū)将圆铃大枣作为特色产业,打造万亩枣林。王吉贵(wángjíguì)主动请缨,担起重任,带领技术人(rén)员踏遍全区16个乡镇的(de)156个村庄。历时八年,从325个品种中精心筛选出4个优良品种。为了清晰记录不同品种的生长变化,他密密麻麻(mìmìmámá)写满了20多本笔记。同事们常感慨:“工作20多年了,没见过像你这么实在干事的人!”正是凭着这股“实在劲儿”,王吉贵为茌平成功打造出“鲁西大枣”这张金名片。“现在看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枣林,说实在的,心里(xīnlǐ)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。”王吉贵如是说(rúshìshuō)。
2008年,经过(jīngguò)8年的艰辛培育,圆铃大枣优良品种顺利(shùnlì)通过专家组验收。
2014年底,王吉贵肩负新使命,调任茌平县国有广平林场(línchǎng)担任(dānrèn)书记、场长。上任伊始,茌平金牛湖湿地公园(gōngyuán)获批(huòpī)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。试点建设刚铺开,一道更棘手的难题便横亘眼前:聊城市黑龙江路实施东延工程,将在广平林场穿行而过。望着刚刚恢复生机(shēngjī)、日益繁盛的林场,王吉贵忧心如焚,“宁可(nìngkě)这个场长不当,生态湿地也绝不能破坏(pòhuài)!”面对普遍认为“上级定案难更改(gēnggǎi)”的消极声音,他顶住压力,据理力争,最终黑龙江路东延线在广平林场段整体南移60米,成为道路建设为绿水青山“让路”的典范佳话。
在王吉贵的带领下,林场(línchǎng)建设与生态保护(bǎohù)同步加速。五年(nián)间,种树、修路、建莲花塔、筑观(zhùguān)鸟台,广平林场脱胎换骨。2019年12月,凝聚着无数心血的金牛湖湿地公园成功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,正式跻身“国家级”行列。如今,这里(zhèlǐ)已是森林覆盖率近100%的“天然绿肺”,每年吸引白鹭等数百种、上万只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繁衍,成为(chéngwéi)惠及周边群众的生态宝库和名副其实的“森林氧吧”。
撑起(chēngqǐ)后方的“半边天”
“嫂子馒头”里的质朴情(qíng)
回首来时路,从16岁少年踏入苗圃,到如今带领家人漫步在自己守护的(de)绿水青山间,王吉贵的人生轨迹,就是一部用(yòng)汗水、信念(xìnniàn)和全家人的爱与支持写就的绿色(lǜsè)传奇。获得“全国文明家庭”的荣誉称号,王吉贵深情地(dì)将功劳归于妻子徐富平:“这份荣誉,最该感谢的是她。她的付出,在整个家庭里是最大的。”
在操持家务与照料家庭的日常中(zhōng),徐富平不仅是王吉贵相濡以沫的“贤内助(xiánnèizhù)”,更是他心无旁骛投身事业的坚实后盾。早年,当王吉贵瞒着她卖掉门面房时,徐富平初闻消息时也曾(céng)心头火起,但在了解到丈夫背后的无奈与困境后,她将所有委屈悄然压在心底,用无言(wúyán)的包容与默默(mòmò)的支持,为丈夫撑起了后方的晴空。
2011年10 月,山东省林木种苗花卉工作现场会议在(zài)茌平王老苗圃盛大召开。会议期间,最让参会人员赞不绝口的,当属徐富平亲手用大铁锅蒸制的大馒头(mántou)。一个个馒头表皮泛着诱人的金黄色饹(le)馇,裹挟着浓郁麦香,松软与焦脆交织,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。不少人顾不上配菜,空口便能连吃好几个。为了(wèile)让大家品尝到这份朴实的美味,徐富平在灶台前一忙就是一整天,用勤劳的双手和质朴的心意(xīnyì),为丈夫的林业事业默默助力,“嫂子馒头”也(yě)因此在当地(dāngdì)声名远扬(yuǎnyáng),成为一段佳话。
林场之中,王吉贵是那片辽阔绿意的守护者;而家中阳台,一盆盆葱茏茂盛的绿植,则是徐富平悉心打理的方寸天地,令人赏心悦目。如今,望着丈夫守护的这片(zhèpiàn)盎然生机,看着女儿(nǚér)们成长为独当一面(dúdāngyīmiàn)的栋梁之材,欣慰的笑容(xiàoróng)便不由自主地在眼角眉梢漾开:“回头看看,再多的苦(kǔ)也熬过来了,心里头啊,特别知足!”
公益路上留下(liúxià)文明足迹
王吉贵常说:“种树(zhòngshù)就是种德,种树就是种福,种树就是种财,种树就是种空间。”46载林业(línyè)路,他的兢兢业业深深影响着家人,勤劳、吃苦是他们一家最(zuì)宝贵的家风。
在子女教育上(shàng),王吉贵(wángjíguì)家庭始终注重言传身教,以淳厚家风浸润孩子成长。大女儿(nǚér)王云齐秉承家风,在大学教书育人,已成为一名优秀教学能手。二女儿王文静则一路奋进(fènjìn),在北京大学完成硕士、博士学业,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。每当说起(shuōqǐ)女儿学医的初衷,王吉贵总是(zǒngshì)倍感欣慰:“我原本想让她学林业,以后或许能帮上我的忙。可女儿偶然得知我身体不太好,便毅然选择了学医这条路,而且(érqiě)学得特别刻苦。”
作为茌平区慈善总会理事,王吉贵始终热心(rèxīn)公益,其善行在当地传为美谈。他心系社会(shèhuì),曾先后向区红十字会(hóngshízìhuì)、慈善总会捐款4万元;2021年7月,又为高唐林重建捐赠1万元。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王吉贵夫妇持续参与区委、区政府(qūzhèngfǔ)组织的各类公益宣传活动,并多次为敬老院送去地瓜、水蜜桃等爱心物资,温暖了老人们的心田。
在赓续红色(hóngsè)血脉方面,王吉贵更是倾注心力。2024年,他向徐河口红色文化展览馆(zhǎnlǎnguǎn)捐款(juānkuǎn)7600元,助力家乡红色文化传播。同时,他积极筹措资金,全力推动(tuīdòng)广平(guǎngpíng)林场内茌平抗日常备大队指挥部旧址的恢复重建。更令人感佩的是,他累计(lěijì)为3000余名中小学生义务讲解革命先辈张化夷的光辉事迹20余场次,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年轻一代的心中。
清风拂过,带来湿润泥土与草木的芬芳,也拂动着王吉贵花白的鬓角。在这片生机勃勃、绿意盎然的国家级(guójiājí)湿地公园里,三代同堂,其乐融融(qílèróngróng),这是属于全国文明家庭(jiātíng)——王吉贵一家最平凡的幸福时光。
环抱着年幼可爱的小孙女,看着忙碌半生的妻子,王吉贵也向她作出了承诺:“等我以后退休了,带着你一起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,那些(nàxiē)绿水青山(lǜshuǐqīngshān),那些国家级的森林公园(sēnlíngōngyuán)、湿地公园,都(dōu)十分漂亮,令人难忘。”
(齐鲁晚报(qílǔwǎnbào)·齐鲁壹点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刘明明) 
夏日的茌平国有广平林场,绿意葱茏,鸟鸣婉转。阳光(yángguāng)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,洒下斑驳的光影。63岁的王吉贵(wángjíguì)牵着蹒跚学步(xuébù)的小孙女,漫步在(zài)果实累累的杏林间。妻子徐富平走在身旁,拎着水壶,目光温柔地追随着孩子。难得休假回家的小女儿王文静,举起(jǔqǐ)手机,记录下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温馨瞬间......
就(jiù)在这片由(yóu)他亲手参与守护并焕发新生的绿荫之下,今年荣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的王吉贵前不久又捧回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——“全国文明家庭”称号(chēnghào)。这不仅是对他46年如一日扎根林业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最高褒奖,更是对他们一家人(yījiārén)相互扶持、热心(rèxīn)公益、代代传承优良家风的最好肯定。
倾家荡产“抬(tái)”出生机
1979年,16岁的王吉贵(wángjíguì)提前告别学生时代,踏入茌平县王老苗圃(miáopǔ)扛起林业工人的担子。 他的第一份“战场”是在牛棚,每天(měitiān)与40多头健硕的鲁西黄牛为伴,铡草、喂料、清理牛粪。刺鼻的气味、繁重的体力活,他却干得(gàndé)格外认真、踏实,很快赢得了职工和领导的一致赞誉。16年后的1995年,王吉贵扛起了王老苗圃党支部书记(shūjì)和主任的重担(zhòngdàn)。
踌躇满志担任“一把手”的(de)(de)王吉贵,正准备带领苗圃大展宏图,一场无情的考验却骤然降临。1996年,一场罕见的暴雨席卷(xíjuǎn)苗圃,50公分的积水(jīshuǐ)无情地吞噬了90%的苗木。 面对职工(zhígōng)们绝望的眼神和靠亲友接济度日的困境,王吉贵心如刀绞,更激发了他破釜沉舟的斗志——必须挖沟抬地!
1995年,王吉贵在茌平县王老苗圃,带领职工(zhígōng)打井,整治盐碱涝洼地(dì)。
然而,启动资金从何而来?负债累累的(de)苗圃(miáopǔ)已无力承担。王吉贵瞒着妻子,变卖了家中的门市房,那是爱人徐富平省吃俭用、积攒(jīzǎn)了七八年血汗钱才购置的“家底”,被他悄悄换成了苗圃重生的15万“救命钱”。紧接着,他跑市里、赴省城、争取国家林业局支持……5年的时间共争取了500万,把2000多亩(duōmǔ)的苗圃整体抬高了50公分,由原来的“春季(chūnjì)白茫茫(báimángmáng)、夏季(xiàjì)水汪汪”,变成了土壤肥沃、旱涝保收的聚宝盆。
为绿水青山(lǜshuǐqīngshān)“争”让路
2001年,茌平区提出(tíchū)(chū)将圆铃大枣作为特色产业,打造万亩枣林。王吉贵(wángjíguì)主动请缨,担起重任,带领技术人(rén)员踏遍全区16个乡镇的(de)156个村庄。历时八年,从325个品种中精心筛选出4个优良品种。为了清晰记录不同品种的生长变化,他密密麻麻(mìmìmámá)写满了20多本笔记。同事们常感慨:“工作20多年了,没见过像你这么实在干事的人!”正是凭着这股“实在劲儿”,王吉贵为茌平成功打造出“鲁西大枣”这张金名片。“现在看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枣林,说实在的,心里(xīnlǐ)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。”王吉贵如是说(rúshìshuō)。
2008年,经过(jīngguò)8年的艰辛培育,圆铃大枣优良品种顺利(shùnlì)通过专家组验收。
2014年底,王吉贵肩负新使命,调任茌平县国有广平林场(línchǎng)担任(dānrèn)书记、场长。上任伊始,茌平金牛湖湿地公园(gōngyuán)获批(huòpī)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。试点建设刚铺开,一道更棘手的难题便横亘眼前:聊城市黑龙江路实施东延工程,将在广平林场穿行而过。望着刚刚恢复生机(shēngjī)、日益繁盛的林场,王吉贵忧心如焚,“宁可(nìngkě)这个场长不当,生态湿地也绝不能破坏(pòhuài)!”面对普遍认为“上级定案难更改(gēnggǎi)”的消极声音,他顶住压力,据理力争,最终黑龙江路东延线在广平林场段整体南移60米,成为道路建设为绿水青山“让路”的典范佳话。
在王吉贵的带领下,林场(línchǎng)建设与生态保护(bǎohù)同步加速。五年(nián)间,种树、修路、建莲花塔、筑观(zhùguān)鸟台,广平林场脱胎换骨。2019年12月,凝聚着无数心血的金牛湖湿地公园成功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,正式跻身“国家级”行列。如今,这里(zhèlǐ)已是森林覆盖率近100%的“天然绿肺”,每年吸引白鹭等数百种、上万只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繁衍,成为(chéngwéi)惠及周边群众的生态宝库和名副其实的“森林氧吧”。
撑起(chēngqǐ)后方的“半边天”
“嫂子馒头”里的质朴情(qíng)
回首来时路,从16岁少年踏入苗圃,到如今带领家人漫步在自己守护的(de)绿水青山间,王吉贵的人生轨迹,就是一部用(yòng)汗水、信念(xìnniàn)和全家人的爱与支持写就的绿色(lǜsè)传奇。获得“全国文明家庭”的荣誉称号,王吉贵深情地(dì)将功劳归于妻子徐富平:“这份荣誉,最该感谢的是她。她的付出,在整个家庭里是最大的。”
在操持家务与照料家庭的日常中(zhōng),徐富平不仅是王吉贵相濡以沫的“贤内助(xiánnèizhù)”,更是他心无旁骛投身事业的坚实后盾。早年,当王吉贵瞒着她卖掉门面房时,徐富平初闻消息时也曾(céng)心头火起,但在了解到丈夫背后的无奈与困境后,她将所有委屈悄然压在心底,用无言(wúyán)的包容与默默(mòmò)的支持,为丈夫撑起了后方的晴空。
2011年10 月,山东省林木种苗花卉工作现场会议在(zài)茌平王老苗圃盛大召开。会议期间,最让参会人员赞不绝口的,当属徐富平亲手用大铁锅蒸制的大馒头(mántou)。一个个馒头表皮泛着诱人的金黄色饹(le)馇,裹挟着浓郁麦香,松软与焦脆交织,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。不少人顾不上配菜,空口便能连吃好几个。为了(wèile)让大家品尝到这份朴实的美味,徐富平在灶台前一忙就是一整天,用勤劳的双手和质朴的心意(xīnyì),为丈夫的林业事业默默助力,“嫂子馒头”也(yě)因此在当地(dāngdì)声名远扬(yuǎnyáng),成为一段佳话。
林场之中,王吉贵是那片辽阔绿意的守护者;而家中阳台,一盆盆葱茏茂盛的绿植,则是徐富平悉心打理的方寸天地,令人赏心悦目。如今,望着丈夫守护的这片(zhèpiàn)盎然生机,看着女儿(nǚér)们成长为独当一面(dúdāngyīmiàn)的栋梁之材,欣慰的笑容(xiàoróng)便不由自主地在眼角眉梢漾开:“回头看看,再多的苦(kǔ)也熬过来了,心里头啊,特别知足!”
公益路上留下(liúxià)文明足迹
王吉贵常说:“种树(zhòngshù)就是种德,种树就是种福,种树就是种财,种树就是种空间。”46载林业(línyè)路,他的兢兢业业深深影响着家人,勤劳、吃苦是他们一家最(zuì)宝贵的家风。
在子女教育上(shàng),王吉贵(wángjíguì)家庭始终注重言传身教,以淳厚家风浸润孩子成长。大女儿(nǚér)王云齐秉承家风,在大学教书育人,已成为一名优秀教学能手。二女儿王文静则一路奋进(fènjìn),在北京大学完成硕士、博士学业,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。每当说起(shuōqǐ)女儿学医的初衷,王吉贵总是(zǒngshì)倍感欣慰:“我原本想让她学林业,以后或许能帮上我的忙。可女儿偶然得知我身体不太好,便毅然选择了学医这条路,而且(érqiě)学得特别刻苦。”
作为茌平区慈善总会理事,王吉贵始终热心(rèxīn)公益,其善行在当地传为美谈。他心系社会(shèhuì),曾先后向区红十字会(hóngshízìhuì)、慈善总会捐款4万元;2021年7月,又为高唐林重建捐赠1万元。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王吉贵夫妇持续参与区委、区政府(qūzhèngfǔ)组织的各类公益宣传活动,并多次为敬老院送去地瓜、水蜜桃等爱心物资,温暖了老人们的心田。
在赓续红色(hóngsè)血脉方面,王吉贵更是倾注心力。2024年,他向徐河口红色文化展览馆(zhǎnlǎnguǎn)捐款(juānkuǎn)7600元,助力家乡红色文化传播。同时,他积极筹措资金,全力推动(tuīdòng)广平(guǎngpíng)林场内茌平抗日常备大队指挥部旧址的恢复重建。更令人感佩的是,他累计(lěijì)为3000余名中小学生义务讲解革命先辈张化夷的光辉事迹20余场次,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年轻一代的心中。
清风拂过,带来湿润泥土与草木的芬芳,也拂动着王吉贵花白的鬓角。在这片生机勃勃、绿意盎然的国家级(guójiājí)湿地公园里,三代同堂,其乐融融(qílèróngróng),这是属于全国文明家庭(jiātíng)——王吉贵一家最平凡的幸福时光。
环抱着年幼可爱的小孙女,看着忙碌半生的妻子,王吉贵也向她作出了承诺:“等我以后退休了,带着你一起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,那些(nàxiē)绿水青山(lǜshuǐqīngshān),那些国家级的森林公园(sēnlíngōngyuán)、湿地公园,都(dōu)十分漂亮,令人难忘。”
(齐鲁晚报(qílǔwǎnbào)·齐鲁壹点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刘明明)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