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十年接力 山村蝶变│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商城县油坊店村第一书记工作纪实

体育正文 31 0

十年接力 山村蝶变│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商城县油坊店村第一书记工作纪实

十年接力 山村蝶变│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商城县油坊店村第一书记工作纪实

六月的商城县丰集镇油坊店村,绿浪翻涌,山花摇曳(yáoyè),宛如一幅(yīfú)斑斓的生态画卷。沿着蜿蜒的村道,几位特殊的“归人”步入画中。他们并非寻常(xúncháng)访客,而是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先后派驻这里的四任驻村第一书记:郭少明、杨辉、徐伟、陈尚东(chénshàngdōng)。 十年(shínián)接力帮扶,一朝故地重访(zhòngfǎng)。目光所及,稻田(dàotián)、新居、广场、公园……每一处风景,都浸润着奋斗的汗水,见证着与村民共绘新篇的历程。 时光回溯至2015年。距县城仅5公里的油坊店村(diàncūn),农业基础薄弱、结构单一,集体经济一片空白。全村(quáncūn)350户1490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(pínkùnhù)85户379人。同年,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响应国家脱贫(tuōpín)攻坚号召,按照信阳市委部署(bùshǔ),先后向油坊店村派驻(pàizhù)四任第一书记。在机关倾力支持和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,他们坚持抓党建(dǎngjiàn)、强班子、兴产业、促发展、办实事的工作思路,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,推动村庄旧貌换新颜。 2015年9月,带着组织的重托(zhòngtuō),首任书记郭少明(guōshǎomíng)踏进丰集镇最小、最穷的村落——油坊店村。眼前是深度贫困的景象:全村仅(jǐn)有一条水泥路,村组(cūnzǔ)之间都是土路,出门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;仅有两台50千瓦变压器,电饭锅煮不熟饭是常态;村民饮水仍靠井水,水质难以(yǐ)保障……面对困境和村民眼中的期盼与(yǔ)疑虑,郭少明深知,破局必须(bìxū)从基础做起,从人心入手。他逐户走访,用脚步丈量民情,以真诚倾听心声。 扎实的入户调研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。经村党支部会议研究,最终精准识别并(bìng)确定了52户贫困户(pínkùnhù),调整(tiáozhěng)了19户低保户。这份名单,不仅凝聚着驻村第一书记脚踏实地、实事求是(shíshìqiúshì)的工作作风,更赢得了村民最初的信任。 信任(xìnrèn)既立,头等大事刻不容缓:路、水、电!在信阳市县人大常委会主要(zhǔyào)领导的(de)大力支持和第一书记的积极协调下,村民(cūnmín)们盼了多年的好事——修路、通水、改电工程相继启动。总长1.7公里的两条村组公路立项;30多万元饮水安全工程资金落实到位;3台(tái)100千瓦变压器及电路升级改造项目获批…… 十年间,四任第一书记(dìyīshūjì)前赴后继,聚力攻坚,将(jiāng)“接力棒”稳稳传递,让油坊店村的(de)(de)基础设施(jīchǔshèshī)得到了根本性改善。新修村组道路累计6.1公里,实现了水泥路“户户通”;安装太阳能(tàiyángnéng)路灯160盏(zhǎn),点亮了乡村夜晚;实施总投资55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,整修水塘、修建水渠、平整土地,建成了一批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(xiānglián)、旱能灌、涝能排的稳产高产农田;改造整治废弃坑塘,变垃圾污水点为生态景观或蓄水塘,帮助(bāngzhù)140户村民完成卫生改厕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;新建文化广场、主题公园、日间照料中心,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去处、安享晚年的港湾。 坚强有力的村(cūn)“两委”班子是实现脱贫致富、乡村振兴的关键。四任书记始终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的基础工程、重要任务,带领大家加强学习(xuéxí),改进作风,着力打造思想解放(sīxiǎngjiěfàng)、团结奋斗的战斗集体。油坊店村党支部连年获评商城县(shāngchéngxiàn)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红旗村党支部”称号(chēnghào),2022至2024年连续三年(sānnián)获评“四星党支部”。 “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振兴。”这是(zhèshì)四任第一书记心中不灭的灯塔,更是帮扶(bāngfú)工作的核心。 在深入调研、问计于民的基础上,四任书记一脉相承(yīmàixiāngchéng),坚定不移推行“资金(zījīn)互助、合作共享、能人带动、入股分红”的产业发展路径。 立足当地资源,大力发展麻鸭养殖、中草药种植等特色产业,形成品牌效应。利用灾后重建资金(zījīn)95万元及自筹(zìchóu)22万元,将(jiāng)撂荒地变废为宝,打造集劳动教育、生态体验、休闲观光(guānguāng)于一体的生态劳动实践园;一期竣工后,租赁菜地超百块(bǎikuài),为村集体创收8.6万元。将宝贵的财政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精准投放(tóufàng),用于农业开发、种植养殖、粮油加工、光伏(guāngfú)发电等产业。目前,村集体年经济收入稳定在23万多元。 △学生们在(zài)生态劳动实践园现场体验 这一套精准有力的产业“组合拳”,激活(jīhuó)了村集体经济的“造血”功能,也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。2016年(nián)底,油坊店村如期(rúqī)实现脱贫摘帽。2020年8月(yuè)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,该村贫困户对驻村帮扶工作满意率达100%。 十年间,油坊店村(diàncūn)相继获得省市级“生态文明村”、市级文明村镇、商城县精准扶贫(fúpín)工作星级示范村、“优秀(yōuxiù)村集体经济组织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 从机关走向乡村沃土,当好驻村第一书记,必须(bìxū)怀着对老百姓(lǎobǎixìng)的深厚感情。四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份初心与使命。 △郭少明帮助村民摘(zhāi)花生 郭少明,作为油坊店村脱贫的开路人,他(tā)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(dìtóu)、每家每户。“那三年,是打基础的三年,也是压力最大的三年。但(dàn)看到乡亲们(xiāngqīnmen)期盼的眼神,再难也要顶上去。”他的扎实工作,为后续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△杨辉为贫困户(pínkùnhù)曾召明送取暖器 杨辉(yánghuī),2017年接到驻村任务时,他的(de)两个孩子(háizi)还很小,大的上幼儿园,小的刚满周岁。他想方设法克服困难,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。积极协调、跑争项目,引进帮扶资金(zījīn)105.75万元,帮助村里推进环境整治、“厕所革命”,打造了(le)党建文化主题广场,维修了村部(cūnbù),新建了爱心(àixīn)超市。帮助6户贫困户实施危改,为5户贫困户申报了大病救助,帮助3名大学生和2名中专生协调了教育帮扶资金。三年任期届满(jièmǎn),面对组织的挽留和村里尚未完全巩固的脱贫成果,他毅然选择留下,又默默坚守了半年。 △徐伟实地(shídì)查看路灯安装 徐伟,从小在油坊店村长大。“回老家当第一书记,乡亲们都看着呢。要是干不好,他们真会骂我的。”这份特殊的“乡情压力”,化作了更强劲的奋斗(fèndòu)动力。面对父老乡亲,他倾注全部心力,用一件件实事回报桑梓:积极协调(xiétiáo)、筹措资金近200万元(wànyuán),建成集图书馆、康复室、娱乐室、观影室、棋牌室、休息室于一体的油坊店幸福大院;协调46万元资金建设油坊店人民公园;协调教体局20万元资金,为(wèi)丰集二小建设一个标准化5-8人制(rénzhì)足球场(zúqiúchǎng),联系人大代表为该校学生捐赠价值10万元的校服(xiàofú)和学习用品(xuéxíyòngpǐn)。 △村民向陈尚东(chénshàngdōng)赠送锦旗 作为帮扶工作的“收官者”,陈尚东深感责任重大:“前三位书记打下了(le)这么好的基础,干成了这么多实事,我要是接不好这一棒,于心难安!”两年来(lái),他(tā)以抓班子、带队伍、强堡垒为抓手,聚焦(jùjiāo)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(xiánjiē)这一关键任务,累计为村里争取项目、物资及资金达(dá)389.8万元。他积极协调、推动建成的生态劳动实践园,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,更成为一道亮丽的乡村景观和人气打卡地。三本密密麻麻(mìmìmámá)的工作笔记和一本写满民情民意的走访日记,正是他务实重干最生动的注脚,也为驻村工作交上了一份圆满(yuánmǎn)答卷(dájuàn)。 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,墙上一幅幅生动(shēngdòng)的照片,记录着一个个温暖的瞬间,彰显着信阳市(xìnyángshì)人大常委会机关与油坊店村心手相连(xiānglián)的深厚情谊。 十年间,3任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油坊店村调研,了解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情况,指导勉励他们进一步(jìnyíbù)理清工作思路,以扎实作风为群众多办实事(duōbànshíshì)。20余名机关结对帮扶(bāngfú)干部分头深入帮扶户家中,拉家常、问冷暖,积极(jījí)帮助他们解决生产(shēngchǎn)生活中的实际难题。 每年“六一”,机关干部总会如约而至,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和学习用品,走进丰集镇第二小学和村幼儿园。欢笑声中,知识(zhīshí)的力量和关爱的种子,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(xīntián),点亮(diǎnliàng)了山乡未来的希望。 端午佳节,机关(jīguān)党员志愿者与村民们齐聚文化广场,举办“孝老爱亲”饺子(jiǎozi)宴。和面、擀皮、包馅、拉家常……欢声笑语伴随着饺子的香气弥漫开来。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,传递着尊老敬老(zūnlǎojìnglǎo)的传统美德,更凝聚着浓浓的党群(dǎngqún)鱼水情。 新春佳节,信阳市(xìnyángshì)人大常委会及机关领导总会带着慰问品(wèiwènpǐn)和慰问金,走进困难群众的家中,嘘寒问暖,传递组织的关怀。 常态化开展的(de)慰问困难(kùnnán)群体、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、“清洁家园”环境整治等(děng)志愿服务活动,早已成为村庄温暖的日常。机关干部的身影,经常出现在五保户的家中(zhōng)、留守儿童的课桌旁、村道清扫的队伍中…… 这些看似平凡的(de)点滴行动,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它们滋养着油坊店村的乡风(xiāngfēng)文明,涵养(hányǎng)着孝(xiào)老爱亲、邻里守望、勤劳致富、爱护环境(huánjìng)的淳朴民风,汇聚成向上向善、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。村民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,言谈举止间更自信了,参与村庄治理的热情更高涨了。 “没有(méiyǒu)党的(de)好政策,没有你们的帮扶,我们这个家早就(zǎojiù)散了。”在(zài)四位驻村第一书记十年回访座谈会上,村民胡修芳边说边竖起大拇指。当年,公公患癌、丈夫甲亢、小孙子先天性脑瘫、小儿媳离家,十几口之家的重担落到(luòdào)了她一个人身上。绝望之际,驻村工作队伸出援手:易地搬迁解决住房,落实大病救助挽救公公生命,解决孙子户口办理残疾证。更关键的是,帮助她利用国家小额贷款政策创办了小型婚庆公司。如今,一家人住进了楼房、买(mǎi)了汽车,小儿子(xiǎoérzi)也重新成家。 △四位驻村第一书记(dìyīshūjì)十年回访座谈会 “孙子孙女能安心读书(dúshū),我们老两口生活(shēnghuó)也有了着落,这恩情记一辈子!”年过八旬(bāxún)的曾召明老人声音有些哽咽。2016年,小儿子因病离世,留下上学的孙子孙女,让本已负债的家庭雪上加霜。四任第一书记接力帮扶,通过产业带贫、结对帮扶、落实政策保障老人生活,为孙子办理低保(dībǎo)、申请助学减免(jiǎnmiǎn)学费,还发动人大代表捐款捐物,让老人一家重燃(zhòngrán)希望,过上了安稳日子。 “我们这些老年人(lǎoniánrén),常聚(chángjù)在幸福大院打牌、下象棋、唠家常,满院都是笑声——这大院,真当得起‘幸福’二字!”村民谢世绪的话语里洋溢着满满的(mǎnmǎnde)喜悦。 “村里每一盏(yīzhǎn)亮起的灯,每一段平坦的路,每一户通上的自来水,每一处精心打造的景观,都(dōu)刻着信阳市人大和四任第一书记的名字(míngzì)!”油坊店村党支部书记冯家付动情地说。 道不尽的(de)山乡(shānxiāng)巨变,话不完的鱼水情深。驻村帮扶的温暖,已融入个体命运的转折,化作群众可感可及的福祉。 油坊店村的华丽蝶变,是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十年如一日倾情帮扶、久久为功结出的丰硕成果;是四任(sìrèn)第一书记初心如磐、接力奋斗(fèndòu)的生动写照;更是党的精准扶贫和(hé)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在基层沃土落地生根(luòdìshēnggēn)、开花结果的时代见证! 如今的油坊店村,基础设施日臻完善,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文明乡风浸润人心。一幅产业兴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(měide)新时代(shídài)乡村振兴画卷(huàjuàn),正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徐徐铺展……(聂颦颦 瓮彦君)
十年接力 山村蝶变│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商城县油坊店村第一书记工作纪实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