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中国日报看山西|平型关大捷:历史的回响仍在激荡

体育正文 202 0

中国日报看山西|平型关大捷:历史的回响仍在激荡

中国日报看山西|平型关大捷:历史的回响仍在激荡

《中国日报》6月(yuè)7日第9版截图 1937年初秋,当战火(zhànhuǒ)笼罩中国北方(běifāng)时,曾槐跟随山西省灵丘县白崖台村村民们逃进了山里。 日军铁蹄逼近,恐惧如野火般蔓延,数日之内1200多名百姓惨遭屠杀(túshā)。几天后,曾槐悄悄潜回村子取物资,迎面遇上(yùshàng)了一名八路军(bālùjūn)战士。 他惊恐地僵在原地,直到战士轻轻对他说:“我们不(bù)伤人。” 这句话让曾槐铭记终身。战士请他带路(dàilù)进山,不久,山谷中响起了隆隆的炮火声(shēng)。 躲(duǒ)在岩石后的曾槐,目睹了附近峡谷里的激战场景:日军车队遭到伏击,爆炸的火光映红了狭窄的山道,空气中弥漫着浓烟(nóngyān)和尘土。 那天是9月(yuè)25日。中国共产党领导(lǐngdǎo)的(de)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附近发动了一场大胆的突袭,取得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以来的首场重大胜利。 八路军战士们装备简陋、衣衫单薄,仅靠着汉阳造步枪、刺刀、大刀和有限的子弹、手榴弹,凭借(píngjiè)顽强(wánqiáng)的意志打破了日军“不可战胜”的神话。平型关大捷的消息(xiāoxī)让陷入绝望的全国民众为之振奋。 数十年(shùshínián)后,曾槐的(de)孙子曾福生仍记得小时候爷爷带他去参观旧址战场的情景。 “爷爷告诉我,子弹在头顶飞时,他和四名(sìmíng)战士怎样躲在岩石(yánshí)下。”现年66岁的曾福生回忆道(dào),“我经常给儿孙讲这些故事,怕他们忘记。” 2025年5月(yuè)14日,航拍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(língqiūxiàn)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。朱兴鑫 摄 今年是中国(zhōngguó)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位于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(báiyátái)乡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迎来了游客热潮。 讲解员袁晶注意到,进入4月份(yuèfèn)以来,学生团体、红色旅游团和(hé)外地游客明显增多。 “许多游客对战斗细节深感兴趣,”袁晶说,“尤其(yóuqí)是伏击战术、双方兵力对比,以及(yǐjí)乔沟伏击等关键点。” “游客常问这场战斗如何打破日军‘不可战胜’的神话,以及(yǐjí)它对战时国民士气的影响。”她解释(jiěshì)道,“他们还想了解指挥官以及普通(pǔtōng)战士的牺牲的故事。” 34岁的大同本地人王永刚也是参观(cānguān)者之一。参观纪念馆后,他(tā)深受(shēnshòu)触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。“我对展出的缴获敌军装备特别感兴趣——这对比出我们的部队装备有多简陋,这场胜利来之不易。” “我曾从(cóng)父亲那里听说过这场战斗,但到现场看还是有不一样的体会(tǐhuì)。”王永刚补充道。 最(zuì)引人注目的景点之一是平型关大捷(píngxíngguāndàjié)的主战场乔沟遗址,此战歼灭了1000多名日军。乔沟峡谷(xiágǔ)呈东北西南走向,沟长4公里,地势险要,沟深10米到一百多米不等。穿过峡谷的古道只有3-5米宽,仅容一辆卡车通过。两侧(liǎngcè)是陡峭的崖壁,上方山坡相对平缓。 1937年9月,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(qiáogōu)(左图)与2025年5月,拍摄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(右图)。(拼版(pīnbǎn)照片) 灵丘县(língqiūxiàn)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继勇解释说(shuō),乔沟的陡峭悬崖曾构成天然的“口袋阵”,非常适合伏击。 “当日军辎重车队进入峡谷时,便无路可逃。这里成了八路军的理想(lǐxiǎng)战场。”他说(shuō),“这是八路军东渡黄河后首次与日军正面交锋,是中国军队(jūnduì)在全面抗战中的首次胜利,是一场鼓舞全国军民的大胜。” 尽管80多年来的风雨侵蚀使山坡变缓,王继勇表示(biǎoshì),目前正在努力保护遗址的历史轮廓——加固易冲刷区域并增设(zēngshè)标识。“我们希望(xīwàng)后人既能领略当时战术的智慧,也能体会战斗的艰苦。”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(jìniànguǎn)的300多件展品中,袁晶(yuánjīng)对一件物品尤为感慨:烈士张文松生前的皮挎包。 张文松是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一营政治教导员。平型关战斗前夕,他(tā)住在当地儿童团团长孟德海(mèngdéhǎi)家中,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。 1937年9月23日(rì)下午,张文松开完会回来收拾行装,预感即将迎来一场恶战。他深感前路艰险,将随身携带的(de)皮挎包交给少年孟德海保管——这是一种无声的信任。他再也没能(néng)回来。 几天后,张文松(zhāngwénsōng)在驿马(yìmǎ)岭阻击战中英勇牺牲,那场战斗旨在阻止日军增援。挎包一直留在孟家。1995年,孟德海的母亲临终前(línzhōngqián)将挎包托付给儿子,叮嘱他悉心保管烈士的遗物。 孟德海参加革命后,始终(shǐzhōng)将挎包带在身边(shēnbiān)。1997年,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作数十年后退休回到灵丘县老家,他将这个保存了60年的(de)挎包交给了县党史研究室。 “这件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,”袁晶解释道,“它是目前(mùqián)已知唯一一件由(yóu)八路军基层指挥员托付群众保存、历经抗战烽火(fēnghuǒ)完整留存至今的战时公文包。” “最让我感动的是(shì)这个挎包60年的历程——两代人忠诚与信任(xìnrèn)的传承(chuánchéng)。”袁晶说,“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,更象征着军民(jūnmín)之间的深厚情谊。八路军以生命守护百姓,百姓以生命守护先烈的遗物。这种双向奔赴与共同信念,正是中国抗战精神的精髓。”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(jìniànguǎn)馆长赵优文介绍,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,纪念馆年参观人数稳步增长。去年接待了47万人次,预计(yùjì)今年人数将更多(duō)。 “我们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联合举办了‘为了正义与和平:武汉抗战(kàngzhàn)中的国际友人特展’等展览。今年9月,我们还(hái)计划举办学术研讨会,以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(zhōunián)。”赵优文说。 灵丘县文化和(hé)旅游局局长白璐表示,平型关战役遗址属于全国(quánguó)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各项保护工作正在全面展开。乔沟抢险加固工程正在进行,遗址的安全和基础设施也(yě)在升级。 “我们还在筹备以(yǐ)平型关大捷为背景的实景演出。”白璐补充道,“保护这些红色遗产(yíchǎn),是对革命历史的缅怀(miǎnhuái),也是振兴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。” 在白崖台,曾经硝烟弥漫的(de)峡谷(xiágǔ)间,历史的回响仍在延续——它不仅存于岩石与挎包之中,更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传承的故事里。 (中国日报记者(jìzhě) 朱兴鑫 李映雪)
中国日报看山西|平型关大捷:历史的回响仍在激荡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